深紅玫瑰鸚鵡特征及生活習性
深紅玫瑰鸚鵡(學名:Platycercuselegans)是典型的攀禽,鳥喙強勁有力,喙鉤曲,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,喙基部具有臘膜。肌肉質舌厚。腳短,強大,對趾型,兩趾向前兩趾向后,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。羽色十分美麗鮮艷,鳥體為紅色;臉頰為藍紫色;頸部、背部和次要飛行羽的部份為黑色,并帶有很寬的紅色滾邊。晚成雛。棲息于森林、棕櫚樹林、開闊的平原以及林地、農耕區等。通常成對或是小群體活動,主要的食物是花朵、花蜜、草類與樹木的種子等,通常4-6只成群活動,繁殖期多在9-1月間。分布于澳大利亞和諾??藣u。
外形特征
深紅玫瑰鸚鵡體長32-36厘米,體重115-170克。這種鸚鵡鳥體為紅色;臉頰為藍紫色;頸部、背部和次要飛行羽的部份為黑色,并帶有很寬的紅色滾邊;翅膀內側***覆羽為黑色,翅膀彎曲的地方、外側中間的覆羽和次要飛行羽覆羽為藍色;外側次要飛行羽、主要飛行羽的底色和翅膀內側覆羽為藍色;尾羽上方***為黑底深藍,尾羽外側深藍并帶有很淺的滾邊和羽尖;尾羽內側為淺藍色;鳥喙灰白色,虹膜深棕。
雌鳥體型略小,尾巴上方中間的羽毛帶有些綠色,鳥喙比較細窄短小。幼鳥的鳥體為橄欖綠和橄欖黃僅有少部分為紅色;前額、頭頂為紅色、臉頰藍色,其他除了喉嚨、胸部上方部分羽毛、大腿、翅膀內側覆羽等都為橄欖綠色。尾巴內側淺藍,翅膀內側帶有淺色的條紋,需要16個月才能長成成鳥般體色。
深紅玫瑰鸚鵡羽色十分美麗鮮艷,幼鳥時期的羽色與成鳥差異甚大,幼鳥的羽色為橄欖綠與灰綠色,隨著時間會慢慢改變,之后羽色會呈紅綠藍參雜,到了15個月大時才會完全蛻變為成鳥的顏色,雄鳥的頭部較大較平,喙部也較大,若要分辨幼鳥性別,頭部及喙部是較明顯的分辨部位。
棲息環境
深紅玫瑰鸚鵡主要棲息于1500米左右,潮濕到半潮濕的森林;有時候棲息的高度會達到1900米;幼鳥也會群聚于熱帶草原和農耕區以及小面積的林區;
生活習性
平時大多成對或是組成4到6只的小群體活動;幼鳥在繁殖季后會聚集成一大群,到了9月則會分道揚鑣;個性并不十分怕生,通常都可以在近距離內接近;通常4-6只成群活動,有時候會和同屬中其他種類的玫瑰鸚鵡一起集結,例如東部玫瑰鸚鵡等;它們經常在地面覓食,通常會待在一個地方很久;平時他們經常在灌木叢活動,翅膀拍動的相當急速,飛行成波浪狀,飛行的時候會伴隨尖銳刺耳的鳴叫,通常比東部玫瑰鸚鵡的聲音更低沉。
深紅玫瑰鸚鵡約在1873年首次引進入歐洲,1874年首次在歐洲繁殖成功,之后這些美麗的澳洲鸚鵡才逐漸普遍;由于時常前往農耕區覓食,因此被當地農民視為害鳥。
分布范圍
分布于澳洲東部和東南;曾經引進諾??藣u以及新西蘭。
深紅玫瑰鸚鵡怎么養
深紅玫瑰(詳情介紹)鸚鵡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南部和北部,是一種非常美麗的鸚鵡。羽色艷麗,體表顏色為深紅色,身上有黑色斑紋,翅膀邊緣及尾部呈深藍色。頭部為深紅色,臉頰呈深藍色。鳥喙是灰白色。深紅玫瑰鸚鵡怎么養?
深紅玫瑰鸚鵡怎么養
籠子、深紅玫瑰體長在32-36厘米,在飼養時首先為它們選取合適的鳥籠。深紅玫瑰鸚鵡善于攀爬,且尾部較長,籠子寬度以方便鸚鵡轉身為限,可以高一點,方便鸚鵡攀援,也能避免挫傷尾巴。為了避免深紅玫瑰鸚鵡無聊,還可以在籠子中增添繩索或木塊供它們玩耍。
深紅玫瑰鸚鵡怎么養
喂食、深紅玫瑰鸚鵡在自然狀態下吃花蜜、花朵、草類及樹木種子。人工養殖時可以喂食麻籽、碎玉米、燕麥仁、鸚鵡糧。為了營養均衡還可以喂食油菜、大白菜、胡蘿卜,水果可以吃的有蘋果、香蕉、橘子皮、葡萄等,繁殖期的深紅玫瑰鸚鵡需要補鈣,可以拿墨魚骨給鸚鵡。
深紅玫瑰鸚鵡怎么養
繁殖、深紅玫瑰鸚鵡雄鳥在求偶時會擺動頭部及尾部,并將胸前羽毛豎起,持續發出鳴叫,雄鳥也會出現喂食雌鳥的行為。深紅玫瑰鸚鵡繁殖期在每年9月-1月,每次產蛋3-8枚,孵化期是21天。
環境、深紅玫瑰鸚鵡在飼養時還應定期***鳥籠,保持良好的環境,避免細菌滋生影響深紅玫瑰鸚鵡健康。
藍頭金剛鸚鵡特征生活習性及繁殖方式
藍頭金剛鸚鵡(學名:Propyrrhuracouloni)是小型金剛鸚鵡中最稀少,最不普及,身價最高,知名度最低的神秘種類。與一般金剛鸚鵡的不同處是其臉頰裸面部位呈灰黑色,但幼鳥時期仍是呈現白色裸面,此一特征會隨年紀增長而改變。繁殖季大多成對或是兩三只一起行動,通常都是在飛行中被人看見。以堅果類、種子類、蔬果類為必備的日常食物,人工繁殖的藍頭金剛容易馴服且相當健壯,適應力良好,與一般金剛鸚鵡一樣很愛啃咬且破壞力強,適當的洗澡會保持其羽毛色澤及健康,藍頭金剛鸚鵡適合養在較寬敞可供飛行的鳥舍里。
中文學名:藍頭金剛鸚鵡英文名:Blue-headedMacaw二名法:Propyrrhuracouloni()界:動物界門:脊索動物門Chordata綱:鳥綱***es目:鸚形目Psittaciformes科:鸚鵡科Psittacidae屬:Propyrrhura種:藍頭金剛鸚鵡分布:秘魯東方、巴西東方、以及玻利維亞西北
藍頭金剛鸚鵡形態特征
藍頭金剛鸚鵡身長41厘米,體重205-295克,平均壽命約25年。藍頭鸚鵡本類鸚鵡中最常見的品種之一,體形短胖,短方形的尾巴,頭部呈現亮麗的藍色。成鳥的頭至胸部是亮麗的藍色羽毛,耳旁有一圈黑色的羽毛,黑色為底的鳥喙,兩側有一抹紅色。身體和翅膀為深淺不一的黃綠色,尾羽帶有一些藍色的光澤。腳為灰色。幼鳥的頭頸仍保留較多的綠色羽毛,隨著年齡增加,才漸漸換成藍色羽毛。公母外表無明顯差異,公鳥的較圓,母鳥則較呈橢圓狀。
藍頭金剛鸚鵡棲息環境
棲息于潮濕低地、常綠森林的邊緣、丘陵地、沿著河流和空地,河域旁與開放性森林區中,偶爾也在人類的村落或小鎮、城市的郊區被發現蹤跡。垂直分布從低地到海拔1550米。
藍頭金剛鸚鵡生活習性
藍頭鸚鵡屬不算太吵雜的鳥,啃咬的破壞性也較小,生性較沉穩、安靜,個性害羞,容易緊張,溫馴、高貴沒有攻擊性,不喜歡擁抱但熱愛主人的撫摸。藍頭鸚鵡是很漂亮很有魅力且很理想的寵物鸚鵡,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,母鳥的個性更是甜美親人。
藍頭金剛同于一般金剛鸚鵡,需要較高熱量與多樣化的食物種類來維持良好健康,堅果類、種子類、蔬果類都是必備的日常食物,搭配適量的高品質鳥餅干與維他命等營養添加劑會使它們更加健康,人工繁殖的藍頭金剛容易馴服且相當健壯,適應力良好,與一般金剛鸚鵡一樣很愛啃咬且破壞力強,飼養者多會***樹枝木材供其咬嚼,適當的洗澡會保持其羽毛色澤及健康,藍頭金剛適合養在較寬敞可供飛行的鳥舍里,飼養方式與同體型大小的金剛鸚鵡相去不遠(如藍翅、栗額、紅腹金剛等)。
分布范圍分布于南美洲,包括玻利維亞多***國家、巴西和秘魯。
藍頭金剛鸚鵡繁殖方式
卵生。在繁殖方面的數據也很少,藍頭金剛一年約可以繁殖2次,通常一次會產下3到4枚卵,孵化期26天,雛鳥羽毛長成需要12周。
繁殖期因地而異,巴拿馬2-4月、哥倫比亞2-5月、委內瑞拉2月、厄瓜多爾多2-5月,一窩卵數約2-4顆;剛引進的藍頭鸚鵡很害羞,尤其臺灣進口的藍頭鸚鵡大多是野生鳥,死亡率高,易緊迫,適應力非常差,繁殖機率極低,但是人工繁殖鳥強健許多,易適應環境,好好注意飲食及環境衛生飼養不會有太大問題,因為這類鸚鵡容易因霉菌感染呼疾道疾病,飼養上難度較同科鸚鵡困難一些,Pionus鸚鵡在營養需求方面應求均衡,尤其是對維他命A的需求特別多也重要,Pionus鸚鵡若缺乏維他命A會常導致消化系統、呼吸道與眼部的疾病,尤其是繁殖期間維他命A更是必須充足。
藍頭鸚鵡在歐洲的鸚鵡養殖中是最常被繁殖的種類,主要是因為早期進口的數量比其它同屬鸚鵡都來的多,它們不需太大的鳥舍即可繁殖,不過建議用較大籠子對它們比較好,也會讓它們更健康、自在;繁殖難度較其同屬的鸚鵡高一些,***繁殖配對成鳥或繁殖過的成鳥來繁殖應該會較快見到成果,一窩約有3-5顆蛋,孵化期約26天,羽毛長成約70天。
部分文章和圖片來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:qiang.zhang@boqii.com
熱銷產品
- ¥27原價 ¥43.2
- ¥15原價 ¥23.9
- ¥9.9原價 ¥9.7
- ¥21.9原價 ¥28.8
- ¥134原價 ¥0
- ¥25.2原價 ¥28.7
- ¥16.4原價 ¥21.9
- ¥129原價 ¥269
- ¥19原價 ¥23.8
- ¥7.5原價 ¥14.9
- ¥10.9原價 ¥15.9
- ¥9原價 ¥15.5
- ¥7.5原價 ¥12
- ¥19原價 ¥23.8
- ¥2.5原價 ¥3.6
- ¥39.9原價 ¥61.3
- ¥146原價 ¥188.4
- ¥20.9原價 ¥28.2
- ¥13.8原價 ¥21.5
- ¥12原價 ¥49.5
相關文章
- 我的巴西紅耳龜在蛻皮不吃東西
- 我的貓是什么???
- 紅鯽魚身上有好多黑斑且有爛掉,怎么辦?
- 狗狗的疫苗問題
- 給貓咪換了新貓砂后不在上面拉粑粑
- 關于驅蟲問題
- 點蚊香對狗狗有影響嗎?
- 兩個多月的小貓生病
- 母貓產后怎么補充營養?
- 舌下囊腫
微信公眾平臺搜索“波奇網”
或掃描下方二維碼

評論
(全部條)